回首頁

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核融合專家龔澄宇博士蒞臨《國原院講座》, 分享低溫超導體應用於核融合技術之實務經驗

更新時間:2025-10-27 14:58
 
活動時間: 2025-10-23
活動內容:
本院於114年10月23日舉辦《國原院講座》,榮幸邀請長年參與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器(ITER)計畫的國際核融合專家龔澄宇博士蒞臨演講。龔博士以「低溫超導體應用於核融合反應器」為題,闡釋核融合反應器的磁約束原理與工程挑戰,並分享低溫超導體在反應器磁體的設計與運作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龔博士指出,在先進的核融合托卡馬克設施的設計中,幾乎都採用超導磁體。這是因為當材料被冷卻至低於臨界溫度時,超導體能在幾乎零電阻、零能量損失的狀態下長時間傳導強大電流,穩定產生磁場。以ITER為例,若採用傳統銅線圈,僅維持磁場運作所需功率約 800百萬瓦(800 MW);而採用低溫超導磁體後,維持磁場運作則可降至約 20百萬瓦(20 MW),大幅減少能量消耗。這樣的設計為未來核融合反應器邁向工程淨能量增益(Engineering Net Energy Gain, Qₑ > 1,亦即核融合反應所產生的能量超過整體系統的耗能)奠定了重要基礎。龔博士並分享其在 ITER 計畫中負責磁體饋線設計與品質管理的多年經驗,回顧多國團隊協力完成超導磁體裝配的歷程。此項技術的發展不僅象徵人類能源工程邁入新里程碑,也展現了國際科研團隊為實現永續能源所凝聚的協作精神與創新智慧。

座談會後,高院長陪同龔博士參訪本院「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展示平台」、「核融合技術及創新電致變色技術展示」、「生質能研發應用設施」、「綠能發配電智慧電網研發展示」以及「核醫製藥中心」等重點研發場域。參訪期間雙方互動熱絡,活動在愉快交流中圓滿告成。透過此次參訪與對談,使本院與會同仁對核融合技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以往僅將 ITER 視為大型國際工程計畫的宏觀印象,進一步體會其在磁體與饋線等關鍵組件的微觀設計層面所展現的精密與嚴謹。多層面的交流不僅拓展了視野,也為本院未來在核融合領域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龔博士與高院長及同仁合影


龔博士參訪本院SMR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展示平台


龔博士參訪本院核融合技術及創新電致變色技術展示


龔博士參訪本院核融合技術及創新電致變色技術展示


龔博士參訪本院綠能發配電智慧電網研發展示


龔博士參訪本院核醫製藥中心
 
 

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LOGO
地址: 325207 桃園市龍潭區佳安里文化路1000號
電話: (03)471-1400 傳真: (03)471-1064
網站導覽   |    院長信箱   |    交通資訊   |    資訊安全及隱私權政策   |    WebMail
回到最上方